我本年55岁,住在大别山南麓英山县城。改革开放40年,单说家中灶台的变迁,就足以令人慨叹。
老家在英山县金铺公社汪家河大队童子垸小队,住在叫火炉尖山的半山腰处。从上村小学开端,放学后或放假时,都要帮家里上山捡拾枯树枝当柴烧。上初中高中后,放假时就得上远处高山砍柴,往复十几里地扛回几十斤的柴火,累得上气不接下气。家里大人月月年年忧虑的,除了缸里的米,水上人家灶里的柴。高一的暑假,我和堂哥带着镰刀跑到十里岗上的李家山堂姐家,在她家后山砍拾杂柴一个星期,柴火运回家够用小半年,算是为家里做了一件大事。
改革开放初的1979年,我参加作业来到县供销合作社。和小山城里的大多数人相同,居住在一排砖瓦平房里,里间为睡房,外间厨房兼餐厅、客厅,烧火使命用的是土灶铁锅,烧的是松枝杂木柴。柴火来历,一是单位一致购买再分给员工,每人一年分得千把斤湿鲜柴,然后从薪酬里扣款;二是自己在进城卖柴的农人手中购买。烧水使命炒菜要节省用柴,避免钱不够花或柴不够用,日子过得紧巴巴。
到了1986年,我被调进县计划委员会作业,单位分配了一套68平方米的宿舍,一室一厅一厨一卫。但入住前,还得请师傅搭个土灶,由于还得烧柴使命。一起,开端享用计划性煤炭供给,能够买散煤也能够买蜂窝煤,但100市斤煤票只买到70个蜂窝煤,这时候家里是煤柴并用。跟着市场经济逐步活泼,外来煤炭增多,市场供给充沛,购买便利,加之县里开端操控柴木采伐,1990年,家里就不必柴了,以蜂窝煤为主、电为辅。柴改煤,厨房洁净多了。
约在1992年前后,液化气开端步入小山城,靠液化气专用车运来,再罐装出售。但供给量有限,不能够满足需要,家里煤与气共用。过了两年,液化气供给足够,购买便利,随之弃煤不必,厨房里的煤烟味没有了。这是一次煤改气的蜕变,突然间感觉使命炒菜轻松许多,厨房洁净许多,人精力许多。
到了2009年,天然气公司来了,开端在小县城铺设天然气管道。2011年家里用上了天然气,本来的液化气罐退休,这又是一次气换气的腾跃。释教,不再背液化气罐上楼了,电子焚烧开关一扭,蓝色火焰烧炒的饭菜幽香可口。厨房清洁,心里明亮,这样的日子让人享用,让人感恩!(作者单位:英山县人大)